老子的治國之道
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——老子的治國之道
與儒家喋喋不休地表示“兼濟天下”的意愿不同,也與法家大張旗鼓地標榜“富國強兵”的宗旨有別,老子的治國之術(shù)更像是藏在劍鞘中的利劍,裹在白手套里的重拳,底定江山悄無聲息,挪移乾坤無跡可求,大方無隅,大象無形,真正進入了治國安邦的上乘境界,即所謂“指約而易操,事少而功多”。
“治大國如烹小鮮”,這是老子的名言,也是構(gòu)筑老子治國理念的邏輯起點。它的意思有兩層:首先,魚是好東西,還是要吃的,這在政治上就是要管治,而不是放任自流,無所作為;其次,治國過程中要小心謹慎,不要無事生非,如同烹魚時,如果亂翻亂動,鍋中之魚就會碎掉,不好吃。前一層意思表明老子注重治國,韓非子苦心孤詣“喻老”、“解老”,司馬遷將老子與韓非同入一傳,絕非謬托知音;后一層意思表明老子的治國之術(shù)有自己的鮮明特色,作為典型的“君人南面之術(shù)”,它是形式上的“無為”和實質(zhì)上的“無不為”的水乳交融﹑渾然一體。
在老子的眼里,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屬性,所以高明的統(tǒng)治者理應(yīng)順從客觀,尊重自然,因勢利導(dǎo),率理而動,一切“道法自然”,凡事“無為自化”。在治國上,首先要求統(tǒng)治者做到海納百川,虛懷若谷,不以一人之智為智,而以眾人之智為智,謙卑處下,寬容包納,所謂“上善至大師兄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”。老子的觀點是:理想的世界應(yīng)該是非常和諧的“混沌”狀態(tài),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關(guān)鍵是占據(jù)權(quán)力資源的統(tǒng)治者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,與處在下層的草民們打成一片,消除彼此的隔閡,這就是所謂的“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”。在上者虛靜無為,在下者循理而動,各不逾矩,雙方按照各自的自然本性和諧地共存于一個體制之中。
其次,是主張順遂人性,因循為用。老子反對用道德仁義等外在力量去強行改變什么,規(guī)范什么?!疤斓夭蝗?,以萬物為芻狗”,野獸吃草,人類吃狗,表面上似乎很殘忍,但這卻是生物的真實本性,是生物界的天然生物鏈。假如天地出于仁慈而加以改變,反而會破壞自然界的平衡。因此,天地必須冷血“不仁”,對生物之間的弱肉強食不予干涉。同樣,圣人治國也應(yīng)該“不仁”。在老子看來,仁義孝慈是人類的自然本能,無需汲汲倡導(dǎo),一旦倡導(dǎo),必然會在利益驅(qū)動下導(dǎo)致大量偽道德出現(xiàn):“大道廢,有仁義;慧智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?!币虼耍艚o圣人的選擇只有一條途徑:“絕仁棄義,民復(fù)孝慈。”
其三,是提倡去奢節(jié)儉,廢刑省罰。具體地說,第一要節(jié)儉,“去甚,去奢,去泰”。老子認為人之患在于有為,而導(dǎo)致有為的誘因,在于欲望太多,名利心太重。要糾正這一偏差,唯有節(jié)儉,珍惜生命,節(jié)約精力,這才合乎自然本性也即“天道”:“治人事天,莫若嗇”。第二是要知足常樂,進而榮辱皆忘。統(tǒng)治者只有貴生重己,適可而止,知足常樂,方可遠離禍害,免除災(zāi)難:“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?!钡谌且逍训卣J識到法令刑罰手段在治國上的局限性,反對以暴力強制的方法進行管治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“法令滋章,盜賊多有”。在老子看來,在治國上依賴刑法的強制力,是典型的妄為,違背自然好生愛德的本性,舍本逐末,注定沒有任何出路。一旦民眾失去生路,斷絕希望,不再畏懼死亡,統(tǒng)治者就喪失了穩(wěn)定政局的最后資本,整個社會的總崩潰也就無可避免了:“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”;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”。很顯然,老子從“道法自然”的基本立場出發(fā),視政治高壓﹑暴力強制為治國的大忌。
其四,是強調(diào)貴柔守雌,以弱制強?!秴问洗呵?不二》說:“老聃貴柔”。知雄守雌,以退為進,這的確是老子對待事物、掌握主動的策略原則,也是其治國之術(shù)的又一個顯著特色。按老子的理解,“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”,處于柔弱卑下地位的一方,其實往往擁有最強大的力量,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剛強者莫之能勝”。與之相反,一切剛強的東西實際上都蘊涵著衰敗死亡的契機,即所謂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,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,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”?!拔飰褎t老”乃是普遍規(guī)律?;谶@樣的感悟,老子主張貴柔,守雌,“進道若退”,“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;知其榮,守其辱”。
在這種策略原則指導(dǎo)下,老子的治國之術(shù)帶有濃厚的陰柔特征。第一是管理制度的設(shè)置和管理措施的推行,都要求合乎時機,順應(yīng)自然,“靜作得時,天地與之”。不可單憑主觀的意念率意為之,以至走向事物的反面。同時在必要的時候,讓治國的理念與方法隨著情況的變化,形勢的發(fā)展,而有所調(diào)整,有所改變,“與時遷移,應(yīng)物變化”。第二是主張管理上要由小入大,由易至難,循序漸進,和諧混成,而不能幻想一蹴而就,一勞永逸:“圖難于其易,為大于其細。天下難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細”;“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。第三是提倡管治的方式應(yīng)該盡可能做到簡約﹑明快,不講求繁文縟節(jié),不違背天然本性,事半功倍,效率至上。為此要“以一統(tǒng)萬”,以簡馭繁。第四是強調(diào)治國的手段要善于體現(xiàn)以靜制動、以不變應(yīng)萬變的特點,達到“成功遂事,莫知其狀”的理想境界。善守雌節(jié),后發(fā)制人:“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”。
總之,是要在這樣的“君人南面之術(shù)”的全面掌控之下,使天下得到有序的管治,“無為而無不為”,舍棄過度的措施,擯除酷烈的政舉,尊重普遍規(guī)律,承認獨特個性,不以俗情系心,不以他物累形,一切順應(yīng)自然,凡事因勢利導(dǎo),以不爭的手段和姿態(tài),來達到“天下將自定”的目的,所謂 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”。為此,老子為我們描繪了“無為而治”的理想統(tǒng)治模式:“太上,下知有之,其次親而譽之,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!悠兮貴其言,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?!彼取坝H而譽之”的儒家政治高明,更比以“畏之”為特征的法家政治優(yōu)越,的確是了不得的治國利器和政治智慧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soujuw.cn/ddjy_70/61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602607956@qq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老子的治國道學(xué)
下一篇: 淺談老子的治國理想